
狼被驯化成狗,现在在城市其中的浣熊,似乎也走上被驯化的路线。科学研究发现,城市浣熊在外形上变得越来越可爱,不只外观改变,个性也变得温和,出现早期驯化阶段的特征。
浣熊广泛分布于北美,因在垃圾桶里翻找食物而闻名,长期以来被戏称为“垃圾熊猫”和“后院大盗”,随着它们逐渐适应城市生活,也越来越习惯与人类相处。有些浣熊甚至在网络上小有名气,一些获救或被收养的浣熊成为TikTok明星。
发表在《动物学前沿》期刊一项新研究分析近2万张美国各地浣熊的照片,发现城市浣熊的吻部似乎比乡村浣熊短。这种变化与科学家所说的早期驯化阶段相符,类似的特征也出现在现代犬猫的祖先身上。
战斗逃跑反应减弱驱动因素是垃圾,人类到哪都会制造垃圾,替浣熊创造唾手可得的食物机会,但为了利用这无穷无尽的自助餐,野生动物必须保持微妙的平衡,既要足够大胆翻找垃圾桶和穿梭于人类环境,又不能过于大胆甚至于构成威胁。野生动物为了表现足够乖巧,造成一种选择压力,而经过几代的繁衍,这种大胆与谨慎的平衡,可能会减弱他们天生的战斗或逃跑反应,并微妙改变动物的面部特征。
研究结果与科学家所称的“驯化症候群”相符,驯化症候群如卷尾、下垂的耳朵、色素脱失、大脑变小和脸部骨骼减少等解剖和形态变化,通常被认为是其中最明显的特征,这些特征在一些较常见的家养宠物身上也能见到,例如由狼进化而来的狗。除了外观改变,性情也较为温顺。研究人员认为,这种自然选择,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城市浣熊的外形似乎正在改变。
这些变化的一个主要解释是神经嵴驯化症候群假说,该假说认为所有这些变化都与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有关。神经嵴细胞从背部迁移到身体其他部位,负责颅骨和脸部的发育,以及色素沉着和其他性状的形成。该假说认为,驯化压力导致到达目标部位的神经嵴细胞数量减少,因此研究人员可以反复观察到的这些性状。
驯化是动物选择的结果过去科学家已发现城市狐狸和老鼠也有这个特征。一旦野生动物开始在人类附近活动,它们就会变得不那么害怕,甚至可能开始表现出驯化综合症的生理症状。
研究人员表示,驯化可能并非始于人类的干预,而是动物逐渐进化以适应人类环境的过程。作者指出,人类过去曾捕获或选择性的培育动物,因此本来认为驯化过程是由人类发起的,但这个过程发生的时间比预期更早,可能在动物习惯人类环境之后就开始了。但出现驯化特征的都是小动物为主,当黑熊棕熊入侵人类生活环境,熊可能没这么容易被驯化。
(首图来源:Flickr/David Slater CC BY 2.0)
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