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悬在海上的日本列岛,如同遥远的英伦三岛,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它距离亚洲大陆的陆地并不遥远,既能轻易与朝鲜半岛进行交流,也能直接与中原接触,从而获取先进的生产和军事技术。然而,这样的接近性又被海洋天然而坚固的屏障所隔绝,不论是来自北方的沙场大军,还是中原的强盛军力,都难以越过那一层广阔的大海,哪怕他们有征伐的决心,也只能在海面上徒呼奈何。直到今日,日本列岛仍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其特殊的角色。
在十三世纪,忽必烈即位后,蒙古帝国的疆域迅速扩展,几乎征服了大半个欧亚大陆。面对遥远的日本列岛,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决心派兵远征,统一整个东亚。然而,蒙古的大军遭遇了强烈的自然灾害。两次进攻日本的历史事件——1274年和1281年的失利,令蒙古放弃了对日本的征服计划。正是这两次突如其来的灾难性打击,令日本人民将飓风视为“神风”,并为之崇拜。在当时,蒙古的海军已经是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之一,然而它们依旧无法抵挡来自大自然的力量。
实际上,早在十一世纪,日本列岛便曾遭遇过一次来自大海的外来入侵。那时,一群装备奇特的海盗从远方横渡海洋,袭击了对马岛。令人惊讶的是,这群海盗的进攻不仅令日本守军措手不及,而且展现出了极为强大的战斗力。那么,这支横渡大海的海盗军究竟是谁呢?而且,考虑到即便是蒙古帝国也未能成功跨海征服日本,这群海盗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展开剩余73%公元1019年3月28日,日本宽仁三年,一支海盗舰队顺着西北风驶向了对马岛。岛上的守军得到了消息,立即出击。然而,当日本武士们迎战时,他们才意识到眼前并不是一群落魄的朝鲜海盗,而是一支装备严整的敌军。这支敌军的阵型严谨,士兵们手持盾牌和武器,刀盾阵列如墙,阵形整齐,战力非同小可。日本史料中曾记载,这支敌军的阵型为“每人持盾,前阵持鉾,次阵持大刀,再阵持弓箭,箭长一尺余,射力惊人。”这显然不是普通的散兵游勇,而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事队伍,且极为善于用弓箭与大刀来应对日本骑兵的冲击。
面对这支陌生且强悍的海盗军,日本武士不敌,被一一俘获或斩杀。其领袖甚至仓皇逃往太宰府请求增援。接下来的几天里,这群海盗继续肆虐,攻占了壹岐岛并洗劫了大量财物。当这些海盗的行为开始威胁到九州岛的地方豪族时,日本各地的武士才开始联合起来,追击这些侵扰者。虽然海盗军一度频频得手,但在几番交战后,逐渐显现出疲态。最终,他们选择撤退回海中,准备寻找机会反扑。然而,这次袭击已经促使日本加强了海防,使得这支海盗军无奈撤退。
据日方史料记载,这群海盗的袭击共致日本死伤463人,掳走1280余人,并劫掠了数百头牲畜和大量金银财宝。临走前,这些海盗还纵火焚烧了当地的房屋。然而,尽管他们曾一度获胜,最终却在返回途中遭遇了高丽水师的伏击,并被俘。被俘的日本人得到了救援,这时才让日本武士意识到,这支海盗并非来自高丽,而是其他地方的势力。
这次袭击被日本人称为“刀伊入寇”,其中“刀伊”指的是这些海盗装备的巨大战刀。据日本史料所述,敌军中的一部分被俘虏的海盗透露,他们并非来自高丽,而是被迫作战的战俘。那么,这群身着异服,能发动如此规模化入侵的海盗,究竟是来自哪里呢?
通过进一步的审讯和调查,发现这些海盗的武器装备不仅有高丽刀,还包含一些来自契丹的战刀。这使得日本人逐渐意识到,这些海盗的真实身份并非高丽人,而是来自契丹领地的女真部落。契丹本是东北的一个强大民族,灭掉了渤海国后,部分渤海的建船技术和铸造工艺流入了女真部落。由于契丹与女真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女真部落的生计愈加困难,因此他们开始向南侵扰高丽和日本,进行海上掠夺。
至此,这次入侵并非偶然,而是东北亚部族间长期积压的矛盾的结果,尤其是女真部族的崛起,令日本和高丽的防线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女真族的战斗力、装备及其组织能力已不逊色于高丽与日本,只是缺乏统一的政权。随着契丹的衰败,女真部族逐渐崛起并建立了强大的政权,并最终南下灭宋,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而日本则未能从这次入侵中汲取足够的警觉。若不是百年后蒙古舰队因飓风而遭遇重大挫折,历史的进程恐怕将截然不同。
这次历史事件表明,尽管日本列岛地处海洋深处,四面被水隔绝,但并非完全可以避免外部的威胁。无论是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还是来自遥远的东北亚部族的武力,都时刻提醒着日本,作为孤悬海外的岛国,它并非与世隔绝。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