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自:周口晚报
周口市刘方平小学教师朱彩杰
扎根教育沃土 用爱点亮童真(我的育人故事)
朱彩杰(左四)和学生在一起。
□常晶晶 孙关鑫 文/图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只要用爱浇灌、用耐心等待,终会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在周口市刘方平小学的教室里,青年教师朱彩杰一边整理学生的作业本,一边笑着说出这句话。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中小学二级教师,她已在这片教育沃土上耕耘六载,以“亲切自然、寓教于乐”的教学风格,秉持“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的班主任理念,成为孩子们心中最温暖的“引路人”。
以陶行知精神为灯,照亮三尺讲台
2014年,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朱彩杰考入周口师范学院。四年学习时光,教育家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让她立志今后也要“成为好老师”。
2019年9月,朱彩杰正式踏上刘方平小学的讲台。初登讲台的她发现,学生对枯燥的识字课提不起兴趣,便尝试用“识字接龙”的游戏代替传统讲解。“大家的反应真敏捷!”当她笑着夸赞学生时,看到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突然明白了教学的真谛。
六年来,孩子们的点滴反馈成为她坚持的动力:一张张画满爱心的自制贺卡、课间偷偷塞来的水果、春节时收到的一条条祝福短信……“这些小事就像星星,攒起来能照亮我整个教育路。”朱彩杰的语气里满是温柔。
用 “放大镜” 找亮点,助学生破茧成蝶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 这是朱彩杰始终坚持的教学理念。
在她的班上,曾有个叫王蝶(化名)的女生,因父母常年在外,性格内向的她在课堂上从不举手发言。朱彩杰通过家访了解孩子的生活,再用“放大镜”寻找她的优点。“我发现王蝶的作业写得特别工整,就特意在班上表扬她的书写态度;她值日时把教室打扫得一尘不染,我就任命她当‘卫生小组长’。” 朱彩杰说,起初王蝶只是低头小声道谢,但慢慢开始抬头和她对视。真正的转折点,是一次作文批改——王蝶在文中细致描写了家里的盆栽,文字里满是童趣。
朱彩杰立刻在评语里写道:“你的观察力真敏锐,把盆栽写活了,要是能读给大家听就更好啦!”
在她的反复鼓励下,王蝶终于站上讲台,用细小的声音读完了作文。当全班响起热烈掌声时,朱彩杰看到这个孩子眼中泛起了泪光。从那以后,王蝶像变了个人:主动举手提问、脸上多了笑容,成绩也稳步提升。“教师的爱和认可,是照亮孩子心灵最温暖的阳光。” 这件事让朱彩杰更加坚信,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非“灌输”。凭借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朱彩杰在2021年荣获川汇区第三十届中小学优质课评选一等奖,她主讲的公开课《猫》也获得同行一致好评。
巧抓教育契机,织密家校共育网
作为班主任,朱彩杰始终践行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理念。她深知小学阶段是孩子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老师的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都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在朱彩杰看来,教育不是老师的“独角戏”,而是家校携手的“协奏曲”。她常用家访、电话、家长会、班级微信群等方式,和家长保持密切沟通。
“家访时的一句关怀,家长会上的一次交流,微信群里的一条提醒……把学校和家庭紧密相连,才能为孩子编织最稳固的成长网。”朱彩杰说。
正是这份“共育合力”,让她所带的班级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中队”,她本人也先后荣获“川汇区优秀班主任”“川汇区文明教师”称号。
永葆初心,书写新时代教育华章
“这些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面对成绩,朱彩杰始终保持清醒。她说,每次看到孩子们的笑脸,就会想起初登讲台时的初心——要用爱和智慧,点亮更多孩子的梦想。
她计划在教学中加入更多“生活化”元素;在班级管理上,她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我教孩子们识字明理,他们也在用纯真治愈我、激励我。”朱彩杰的眼中满是坚定。
六年,时光见证了朱彩杰从周口师范学院师范生到川汇区优秀教师的转变。她用实践证明:扎根平凡岗位,也能书写不平凡的教育华章。而这份对教育的热忱,还将继续陪伴她,在三尺讲台上,温暖更多童真岁月。
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